资讯

西安

课程咨询: 4000-121-121

预约39元在线试听课 满意后报名

获取验证码

请选择意向校区

请选择年级

请选择科目

立即体验
当前位置:家教西安站 > 高考备考 > 正文

新高考改革从18个减至8个!新高考改革“哑火”?

2018-10-12 15:35:00  来源:西安爱智康

学而思1对1 帮助孩子解决知识难点

报名课程 专属福利随意领

预约体验

*2470人已预约,首课体验不满意,可全额退费。

— — 报名课程可获得 — —

海量资料包

干货公开课

标准化串讲

综合能力训练

官网福利丨点击免费领取>> 小初高学习礼包!

之前西安爱智康整理过关于2018年秋季新高一改革的新闻,很多同学表示:No、No、No,我们这里没有改!当时这么反映的有安徽、内蒙古、山西、河南。近日,多方消息称,部分省份的高考改革已经确定推迟实行。原定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启动新高考改革的第三批试点省份已从18个锐减至8个。我们一起来看看看吧!

新高考改革从18个减至8个!新高考改革“哑火”?

 

 

新高考改革从18个减至8个!新高考改革“哑火”?

 

 

根据教育部高考改革的规定,2018年秋季学期起,原定共18个省市(江苏、河北、重庆、辽宁、安徽、福建、湖南、湖北、广东,河南、四川、山西、黑龙江、吉林、内蒙古、江西、贵州、西藏)将成为新高考改革的第三批试点省份,实行新高考改革,不再实行文理分科,诊断科目变为3+3(6选3)。

新高考改革从18个减至8个!新高考改革“哑火”?

 

10个省份推迟启动新高考改革

新高考改革从18个减至8个!新高考改革“哑火”?

 

今年秋季新高一孩子已开学多日,关于实施新高考改革所应该有的工作布置,在一些省份正在变得静悄悄。近日,多方消息传出河南、四川、山西、黑龙江、吉林、内蒙古、江西、贵州、西藏、安徽目前已明确推迟一年实施新高考改革

 

新高考改革从18个减至8个!新高考改革“哑火”?

 

 

新高考改革从18个减至8个!新高考改革“哑火”?

 

 

新高考改革从18个减至8个!新高考改革“哑火”?

 

新高考改革延迟启动的原因

新高考改革从18个减至8个!新高考改革“哑火”?

 

一方面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,教育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,新高考改革的推进,必须要考虑区域差异的问题。

部分省市准备不足,所在地区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尚未允许,没有做好迎接新高考的准备,比如说改革以后某些科目可能会出现师资、教室场地不足的情况。此前,中国教育学会潘玉芹博士表示,软硬件设施不完善是阻碍学校进行新高考改革时面临的较大问题。

另一方面上海、浙江等改革前线的省市均出现了一些问题,其他省份不想“重蹈覆辙”,所以采取暂时观望的态度。

本应于2018年秋季在全国大面积启动的新高考改革“哑火”了。

新高考改革从18个减至8个!新高考改革“哑火”?

 

新高考改革怎么了?

新高考改革从18个减至8个!新高考改革“哑火”?

 

对于新高考改革的延迟,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是“务实之举、理性选择”。

《中孩子职业规划教程》编委会副主任、新高考相关人士田志友则直言:目前采用的“3+3模式”我认为是有问题的。

目前:“3+3”模式受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:

1、有的课打死也不选,有的课一窝蜂都选

新高考改革从18个减至8个!新高考改革“哑火”?

 

打死也不选的,首先是物理。

物理遇冷始料未及

选考科目的等级赋分制比的是位置,而不是分数。同样的规则赋分,考生在不同学科位置相同,成绩则相同。

物理难度本身较大,大家普遍认为选考物理的都是学霸。等级赋分制规则下,相较在物理组与学霸们赛跑而言,在其他“赛道”上与普通孩子赛跑显然更容易能拿到优异。因此,选考物理的人越来越少。

中国新闻周刊曾就此采访了首批试点的浙江高中。以杭州一所普通高中为例,高考改革前,全校有2/3的孩子必修物理;高考改革后,选考物理的人数降到了不足50%。到了2017年新高三孩子中,报考物理的人数下降到了33%,新高二更少,仅60人,占年级总人数的10%

这种趋势在县级中学继续放大。

嘉兴市嘉善县某高中,2017年高三生中,在先进次选考成绩公布后,选考物理的人由130人减少为70人;高二生报考物理的就只剩下了5人。“我们学校物理成绩较好的孩子,在全省只能排到8000到1万名,根本没有竞争优势,从孩子到学校,当然都希望回避物理诊断的竞争风险。”该校副校长说。

更可叹的是,由于该校选考物理只有5人,只需一名物理老师上课,其他物理老师只得转岗。

 

新高考改革从18个减至8个!新高考改革“哑火”?

 

 

于是,选考科目保障机制出现了,当特定选考科目诊断人数低于保障基数时,以保障基数为准,从高到低进行等级赋分;大于保障基数时,则以实际参考人数为准。

优先建立保障机制的就是物理,浙江这一保障基数为6.5万。

简单来说,即:

(1)如果有7万人(大于6.5万)选考物理,那么会有700个(7万的百分之一)助力能力。

(2)如果有6.5万人(等于6.5万)选物理,那么会产生650个(6.5万的百分之一)100分。

(3)而如果只有1千人(极端情况,小于6.5万人)选物理,那么还是会有650人(以6.5万人为基数,自高往低赋分)拿一百分。

它的潜台词就是:选考物理,在赋分上不再吃亏。

下岗的是物理老师,忙死的是地理、政治老师

但这仅仅解决了物理遇冷难题。

选考科目的设置本意是给孩子们更多选择权,选择的标准是“自己喜欢”。但现实情况是,无论是孩子还是学校,目标从来都是考出更高的分数、考上较好的大学。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,孩子很难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,学校大概也不允许孩子选。

先来看孩子:

上海市政协委员施华曾走访浦东各中学,发现大多数孩子确是按学科的难易程度来选课。文科相对简单,选择的同学多一些(选政治的偏少);理科中生物较简单,因此选生物的同学多。而较难的物理、化学选择的人数偏少,重点中学的孩子相对多一些。很多中学教师戏称,十年后,中国无物理化学大师。

浙江嘉兴市的统计数据显示,孩子选考地理的比例较高,达56.65%,第二高为政治,50.51%,因为这两科都比较容易考。报考物理的比例仅为倒数第二,37.22%。从高考总成绩来看,报考物理比例较低的一所学校,由于采取了“文多理少”的选考策略,98%以上的学员都被先进批次录取。(中国新闻周刊)

 

新高考改革从18个减至8个!新高考改革“哑火”?

 

 

这样的经验势必会影响后续高中生的选择,容易考的科目选考比例越来越大,不容易考的科目选考比例则越来越少。

再看学校:

目前来看,或出于客观资源限制(教师资源)、或出于主观战略目标(学校高考成绩更好看)考虑,学校的普遍做法是,选择本校师资力量较强的某个科目,或者较容易获得高赋分的科目,将全部资源投入,集中巩固训练,以获得优异。

集中力量办“大事”,长此以往,中学很有可能逐步演化为一个个“特色”鲜明的专科学校。

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认为,如此田忌赛马式的选考策略,实际上是遭遇了功利文化的算计。

2、20种选课组合,选课制无奈变成“套餐制”

 

新高考改革从18个减至8个!新高考改革“哑火”?

 

 

“6选3”模式派生了多达20种选课组合,对于师资力量雄厚的高中,还能在教师资源和硬件上满足孩子选课需求,但这样的高中毕竟是少数,对大多数的普通高中来说,教师、场地都是问题。

田志友直言:走班制不适合基层中学和中孩子

教师不够用

为保障35种选课模式(浙江为“7选3”,多了一门技术课),重点高中杭州二中为高中每年级平均配备了约60名教师

但在多数普通中学,学校哪有那么多教师?有的乡镇和农村高中,一个年级也就200多名孩子,能用多少教师?

另一个问题是教师结构的不平衡。地理、历史选的多,就需要补足大量的教师;物理、化学选的少,有的教师无课可上。

同时,每一届孩子选课不同,可能会出现有些科目的选课人数突然大增、另一些则突然大减,学校显然也无法动态应对这些变化。

教室不够用

选课走班带来的另一个难题是教室不足。很多学校就算把办公室、图书馆等所有能用的空间都算上也无法满足需求。杭州二中原校长叶翠微介绍,实行新高考之后,学校的场地设施需要整体增加20%-30%。

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刘清华测算,不论各高中每年实际选考某科目的孩子规模大小,上海与浙江两地的高中,都需要行政班数量1.5倍的教室,以及6至7个科目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一倍,才能保证教学安排。(中国新闻周刊)

正所谓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”,这种情况下,学校普遍的对应之策是,根据学校的师资、场地推出5-6个组合,再由孩子进行选择。还有学校采取折中的办法,先按选课人数较多的两个科目设置班级,剩下一个科目实行走班制。

选课制变为了“套餐制”,选课改革价值大打折扣。

3、孩子不会选课

 

新高考改革从18个减至8个!新高考改革“哑火”?

 

 

“分数决定一切”在我国根深蒂固,孩子、学校的一贯思维就是考优异,至于兴趣爱好、职业规划等统统都要等到考上大学以后再说。而且孩子也习惯了被学校规划、被学校管理。

因此,孩子普遍不知道也不关注自己的个性、兴趣培养以及人生规划。现在放开了,还真是不知道该怎么选!甚至有孩子希望学校能直接给出选考意见。

 

新高考改革从18个减至8个!新高考改革“哑火”?

 

 

在学校方面,新高考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变化,如选课、综合素质评价、平行志愿或专业组志愿的填报,以及招生比重越来越大的自主招生、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等,都需要学校推进生涯规划教育,并在师资、课程、实践等方面予以保证,而这些,很多学校,尤其是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高中显然没有做好准备。

除此之外,诊断时间安排、综合素质评价等也频频遭受质疑。

4、孩子:考得天昏地暗,考得快要吐血

新高考改革后,各科诊断不再集中,本意是分散孩子压力,实际上,却使孩子在“刷题——诊断——刷题——诊断”的道路上疲于奔命。这在浙江尤为明显。

浙江的选考允许参加两次,相当于3门选考科目考两次、英语考两次、语文数学统较后一考,另外还有全部高中课程(13门)的学业水平诊断。算一算,浙江考生高中三年要参加23次大考

每门选考科目有2次诊断机会,“一考定终身”是不再了,但实际执行过程中,为追求优异,孩子普遍会选择考2次,这就导致孩子不是在诊断,就是在诊断的路上,频繁冲刺。

选考机会只有一次的上海,很多学校则会选择在某一学期集中攻克某一学科的选课,其余时间便是主攻语数外。上海闵行区某重点中学就曾发布行政命令,全体孩子高二阶段必须选择生物、地理等级诊断,到了高三只选一门课,更多时间则留给语数外。

 

新高考改革从18个减至8个!新高考改革“哑火”?

 

 

听说还有学校走向极端,把高中三年分成三块:高一转学历史地理生物技术,高二专学物理化学英语,高三转学语文数学。原因很简单,一些暂时不考的科目,老师上了也没人听,岂不是白白浪费时间?

有孩子抱怨,原来的一次冲刺变成了反复冲刺。为了赶进度,寒暑假优先上课,星期天加班加点,节假日完全取消,就像一列喘着粗气的老火车,日夜狂奔!还有铺天盖地的模拟考、周考、综合考、联考,考得天昏地暗、考的日月无光、考得孩子快要吐血!

5、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遭争议

 

新高考改革从18个减至8个!新高考改革“哑火”?

 

 

新高考改革后普遍实行“两依据一参考”,其中“一参考”就是孩子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,包括思想品德、学业成绩、身心健康、艺术素养、社会实践等内容。学校根据孩子三年在校表现记录成案。

网友对综合素质评价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:

一是由家庭能力差异、学校能力差异导致的孩子表现差异

民间有句话说:拼爹是拼钱、拼娘拼精力。试问,有多少孩子够的上拼爹?又有多少妈妈能够全身心投入孩子的教育陪护之中?

市场上的兴趣班、特长班动辄以万元起步,表现为多才多艺、爱好广泛的素质教育不仅需有强大的财力支撑,还要有妈妈的全心陪护。但偏远地区,甚至普通地区,先不说家庭能不能负担得起,就连合格、品质好的培训班怕是都难找。

学校差异更不必说,好的学校不仅师资、硬件配备好,还有种类丰富的选修课、兴趣班(有重点高中选修课多达300多门,组建近百个校园社团),各种级别的比赛机会也会比普通学校的孩子多(当然学费也要贵得多)。

这让普通家庭、普通学校的孩子拿什么去跟大城市、重点中学的孩子争?难道靠天赋?

从这方面来说,这样的做法不仅未能提高公平性,而且还在不断扩大孩子之间的差距。

另一个原因是,综合素质评价由学校记录,自主权全掌握在高中学校手中。

综合素质评价本就没有硬性标准,评价高低弹性之大让不少人产生“黑幕”疑虑。如何保证学校评价的客观公正、是否有配套的严密的监管措施更是亟待解决。

新高考无药可解吗?

 

新高考改革从18个减至8个!新高考改革“哑火”?

 

 

《中孩子职业规划教程》编委会副主任、新高考相关人士田志友认为“3+3”模式应改为“3+1+2”或“3+2+1”模式。

“3+1+2”模式:三门可能会考科目语、数、外,各科助力能力150分;物理、历史两门科目中必选一门,助力能力100分;还有2门在化学、生物、地理、政治以及选剩下的物理(或历史)5门科目中选择,各科助力能力100分。它与“3+3”模式的区别就是,增加了一门必选课,即历史或物理。

“3+2+1”模式:“3”指语文、数学、外语三门可能会考科目,各科助力能力150分;“2”,指“物理化学”、“历史政治”两个小组合,考生选择其中一个小组合,每门科目100分;“1”,指在生物、地理和选择小组合以外的两门或“历史政治”或“物理化学”,共四门科目中任意选择一门,计100分。

田志友认为,这两种模式都比“3+3”模式更接地气,既解决了物理遇冷这类选课偏向问题,有限的选择也照顾了师资以及教室等硬件设施供应不足的普通中学。

先进:

点击链接以下链接:http://online.izhikang.com/a/169/account.activity.detail.html?campaign_form_id=11242&channel_id=590

小初高书籍领取

免费送《中考冲刺50天》

 

温馨提醒:在您准确提交信息后,我们将会尽快予以确认

  标签: 新高考 改革 18省 减至 哑火
意见反馈电话:010-52926893  邮箱:advice@xueersi.com
保存 | 打印 | 关闭
相关新闻
课程活动 >>更多
  • 1对1